Home

2017年10月22日星期日

父親


父親

香港話劇團
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山劇院
2017.10.20

導演: 馮蔚衡
翻譯: 歐嘉麗
編劇: Florian Zeller
演員: 毛俊輝, 彭杏英, 劉雅麗, 高翰文, 辛偉強, 黃慧慈

據一些研究指出, 20年後的香港, 香港約有26% 是六十五歲的成年人, 當中約有10%將會患有老人痴呆症. 這實在是一個令人嚇一大跳的調查結果. 姑勿論到時是否真的如數字顯示一樣, 起碼有這個調查動機的出現, 就正正因為社會已經存在著這個極需正視的現象. 現今靠著近代醫療科技的大幅躍進, 人類壽命延長了, 人口老化情況亦隨之愈趨嚴重, 其中帶來的一連串家庭與社會問題是無可避免地急需解決.

雖說話要解決, 但實際上又談何容易呢?香港生活既繁忙又急促, 居住環境的問題歷任特首都解決不了. “家有一老, 如有一寶”這個觀念, 可能對很多家庭來說都變成了是一個反諷.

媽媽早年去世之前亦患有老人痴呆症, 病情會因為健康轉差, 依賴父親的程度會更加大, 造成父親身心壓力都會加重. 當年返晚班, 凌晨回家, 三四點才睡覺, 很多時一朝早便被他們的爭吵嘈醒, 脾氣都會轉差, 忽視了體諒父親的心境. 當年自己不太明瞭, 隨著年歲漸長, 識見增長了, 才瞭解他們當時的關係是如何地密不可分. 劇中父親不停地阿Anne, 阿 Anne的喚過不停, 在他眼中和漸失的記憶當中, 能夠直接認知的就只有一直照顧自己的女兒, 此其時父母大人的影子在腦中出現, 而且若干年前看過的電影“女人四十”喬宏與蕭芳芳的公媳關係也一併浮現出來.

我極之欣賞劇中如何以父親的腦中想法及眼中看到的, 以第一身角度去具象化演繹給我們觀眾看, 其中的時空交錯, 場景跳接, 沒有好的編譯, 導演及演員是不可能成功的! 在此真的要為他們拍拍手, 鞠個躬, 說聲謝謝! 讓我可以重新看到一些疏忽了的東西, 一些淡淡的, 又真實的存在.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在時光旅途中一點點積累起來, 隨之在逐漸老去的過程中,翻起又忘記.....很無奈, 但很真實.

讓我稍為記一記劇情: 一開始阿Anne 已經說明要追隨Pierre到倫敦居住, 不能照顧患有認知障礙的父親, 而因為父親開除了看護Isabelle, 唯有帶他到家中暫住. 之後, 現在的男看護及女看護以Pierre 和 Anne 的形象出現, 在父親的腦海中現在照顧自己的女看護就是已經離開的女兒, 而男看護就以壓逼自己的Pierre出現在眼前. 燈光驟閃驟明, 場景背景不停轉換, 真實與虛幻之間游移, 就如同父親腦海中的記憶逐漸混亂, 妄想, 被逼害. 其後已故的小女兒以新看護Laura的形象出現, 是幻象還是真實呢?漸漸地台上的背景已甚麼也沒剩下來, 餐桌, 書架, 椅子, 梳化一切都隨著場景的轉換閃走了. 最後一幕換成一張病床, 女看護與男看護重新出場, 女看護訴說著真實的狀況, 父親大人終於都不得不承認現狀, 回歸起點. 可是問題出現在那呢?

值得一提的是舞台燈光效果, 早午晚的時間都可以從燈光的明暗亮度看出來,對這部以時序為主體的話劇可說是最強的領航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標籤

以色列 (9) 北海道 (33) 四國 (52) 外地旅遊 (259) 本地旅遊 (137) 足球 (9) 粉墨登場 (34) 清酒 (42) 葡萄美酒 (357) 籃球 (18) 讀後感 (11) Champagne (29) France (12) Home (38) Italy (27) Japan (152) New Zealand (22) Omakase (39) South East Asia (24)